• 1
  • 2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创

俊彩星驰绘中华 | 谭子文

发表时间:2024-06-28 17:14:41来源:艺龙网

导读一、谭子文:中国绘画艺术在坚守传统中创新升华二、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创作的思考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谭子文,1967年生。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永川区书协理事。永川区美协会员。专职书、画教师,副高职称。2010年参加重庆市书法高研班学习并结业2013年参加全

     导读 


一、谭子文:中国绘画艺术在坚守传统中创新升华

二、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创作的思考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谭子文,1967年生。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永川区书协理事。永川区美协会员。专职书、画教师,副高职称。

2010年参加重庆市书法高研班学习并结业

2013年参加全国蒲公英书法专业教师培训并以“优秀学员”结业

2015年获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组绘画二等奖

2014一2021年,三次获全国中小学书法高峰论坛书法论文一等奖,毛笔书法作品两次获奖。毛笔书法多次入展市级届展,绘画多次获区市级比赛奖

2014一2021年间,硬笔作品获“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名家邀请展一等奖。多次入展正规全国硬笔书法如“册页展”“小品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展”等

作品及辅导学生作品多次在《书法报.书法教育》,巜书法报.硬笔书法》上发表并介绍。


(一)中国绘画艺术在坚守传统中创新升华

谭子文访谈录


洪波涌起   国画  纸本34×68cm


辛弃疾词意图   国画  纸本34×68cm


写意山水  纸本 34×68cm


逍遥游     国画   纸本68×138cm


毛笔行书对联   纸本68×138cm


陶渊明诗   毛笔楷书   纸本34×68cm


毛笔草书对联   纸本13×33cm 


小窗幽记节选   毛笔小楷  纸本  21×33cm 


诸葛亮戒子篇    毛笔行草           纸本  33×46cm 


杜甫诗二首    毛笔行书      纸本 27×33cm 


宋词二首    毛笔小楷   纸本33×33cm


辛弃疾词   毛笔行书    纸本21×29cm


弃丑扬美 守正创新艺术面面观

谭子文


当一切追求与创造美都看似降低了门槛时,难度决定价值的底线仍然不可践越。

                                          ――题记

一、书画同源面面观       “书画同源”已被千百年来众多艺术家所首肯,其也确有很大正确因子。但人们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却有很多乌龙。例如人们常说书法练好国画就好,因为书法的线条练好了,绘画的线条就过关了。或者以为书法家往往都容易成为画家,画家的字都是不错的字等等,所以书画双修的人很多,就因为“书画同源”。

其实这不完全正确。“书画同源”一是主要指书法绘画的最初表达阶段即原始图腾描绘对象是一致的,都来源于大自然。二是指两者在使用的基础工具如毛笔、墨、纸上是基本同源的。由此便知:这里的画,主要是指“中国画”而并非所有的绘画门类。三是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同构,如:“虚实相生” “墨情趣””“ 墨分五彩” “计黑作白”等等。第四是它们共同生长于中国这片土地,许多的文化认知都是起源于相同的“儒释道”根基文脈,因此,有着比较大同的欣赏人群及底层文化基因。由此观之,“书画同源”是很有逻辑及现实基础的。

但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中国画和书法其实是两个明显不同的艺术门类,越到后来其各自的独立特征更加明显。

自汉魏以降,汉字逐渐走向成熟,一是汉字本身描摹自然现象的“象形、指事、会意”等属性不断退化,抽象表达更加突出。同时以钟、张、二王为代表的专业书法家们的介入,书法渐渐走入独特的艺术界域,并且已形成一套完备独立的审美理论框架,加之 “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一,线条的要求及形质也不一致。此时的“线条”与国画要求的线条,颇有不同(例如楷书线条)。再者书法所表达的基础载体是“文字”,与国画所要表达的主体“物象”也相去甚远。再后来,书法、国画所依仗的材料纸张等也不尽相同。再者,中国画在自己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庞大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且与书法不同,它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影响,一路兼收并蓄,不断改变包容着各种绘画语言,使自己的潜力不断得到挖掘,绘画语言外延也不断衍生,与书法也逐渐拉开距离。现在有的中国画家甚至不太喜欢写字或书法功力很弱。由此可见,笼统说“书画同源”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因此,完全以此来进行书法与国画的互评、互参也是不科学的。

但值得提出的是:书画同源,诗书画印同构同修,却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及特别值得尊重的文化追求。吴道子,李公麟,宋徽宗,米元章,赵孟頫,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四王四僧”、倪赞,徐渭,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等等,举不胜举的“传统”大师们都是书画双修的典范。他们将书画完美结合、高度互助,他们追求“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的品质,这是民族文化不可否认的高峰与珍宝。他们对“书画同源”的极致追求与创造让我们永远应该敬崇,同时也是书法、国画一条最磨砺艺术者品质的最好康庄大道!

二、丑书面面观

汉字从殷商甲骨一路走来,在自身发展、民间运用及官方的推行下不断演化自己的外形和表达方式。这种世界上最独特神奇的文字被智慧的中国人发掘出它本身构架的美,表达的美。在整个书法创作活动中,人们不断发现及创造出汉字构造的多变性、丰富性、模糊性与规律性等等丰饶的“形质美”,再加之“书为心画”,“以书怡情,以书达意”,“ 书如其人” 等等文化观的融入让书法可以寄托人生情怀等等,这些使书法一直长盛不衰。

其中,汉字本身结构之美及它暗合并传导的文化内涵让普通识字之人也对书法着迷是最大的“书法传统”。这点特别值得深究。

汉字发展到唐楷的定形(其实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楷书就已基本定型),并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选择,也是书法艺术的自我觉醒与落脚。

唐楷为何那么易于受普众的喜爱,绝不能简单归于人们的俗气与浅陋,也并非人们受馆阁体、印刷字等毒害。唐楷的确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审美内涵:方正规范、大统小变、局部整体,平衡律动,秩序变通等众多普适性的中华低层文化内核(其实众多的行草篆隶也同样蓄含这些“底层”审美逻辑)。它深入中国人尤其识字人心灵低层的文化内核(同时,它也是对前期文字变形走向的一种归宿似的概括,当然也是更广泛、便捷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客观需求)。所以人们喜欢以对待这种楷书的审美标准去评判自己所见的书法作品,认为这些书法才是“美书”。这个一点都没错。

之所以人们不喜欢"丑书”,不能单一判断人们是不懂书法艺术的外行。现代某些书家只沉醉于使转笔法,向背枯湿,浓淡曲直,虚实错落等技艺的孤立炫示,他们的书法作品字迹狂怪,有的根本不成型,如蒙童之字,随意之涂,有的章法上也扭曲张狂,粗燥杂乱,远离了众多传统名作中字的结构印象。让普众及专业人士看了没有什么美感,被人们称为“丑书”。而这些艺术家却并不以为然,大都以为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个性表达,是曲高和寡。

窃以为,离开汉字本身结构之美去论笔法,去讲章法布白创新,是对汉字的极大伤害。是对相对“静止”且最没有断裂传统血脉的书法文化的扭曲与破坏。更不利于汉字文化的大背景生存与宏扬。从更高的视角看,也构成对书法的根基伤害。长此以往,终将葬送书法的未来命运。

书法虽有多种定义,但“汉字书写艺术”是其核心内涵。没有了汉字,书法何以为根?所以书法除了表达艺术家的个性以外,还应该肩负对汉字文化的审美普及及长远生存传播的公益担当。

由此再思忖:普通写字当然绝不是书法,但写好了字,就是书法,无非审美内涵单薄一些罢了。绝不能轻易否定那些能写出好字却登不上书法艺术展览殿堂及“专业评奖阵营”的所谓“字匠”。而当今被称为书法家的,书写能力也并非样样比他们行,只是审标准不一样而已。系统不一,语系也就变了。更重要的是: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该把字写好,而且要超越普通标准的好与美。最后再去个性“曲高和寡”。正如一位画家画什么都不像,只玩笔画,潦潦胡乱挥几笔就以为是“似与不似之间”,“大巧若拙”,就说自己已成大师,不与俗气同流合污,也是徒留笑柄。同理,一位书法家写不好字,却妄称自己有独特的艺术表达,不屑于写好字,那不是欺世盗名就是自欺欺人。

当然,百姓看不懂专业书家笔法技艺之美误将好书法作品为丑书另当别论。这就需要书法艺术普及教育的深入推进。三、雅俗共赏何其难 

“雅俗共赏”是一种艺术欣赏现象,也是一种艺术理念与追求。其基本的内涵是:普通人和专业人士都能够达到共鸣。

这种艺术现象是有的,比如经典西洋绘画,中国的工笔画,书法中的四大楷书,他们大都能够达到这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但实际上“雅俗共赏”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是一种很难达到的艺术平衡,只有少数大师们才能够达到这种高峰境界。如国画中的大写意看起来寥寥数笔,却逼真动人,雅俗同赞。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潘天寿的花,李苦禅的鹰……但只要你拿笔去画,只要是有良知的内行人,你就明白要达到那种境界,太难太难。即便模仿一下他们外在的形似,也难于上青天。原因在于这些大师们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磨砺,将初期以无数的基础形体、笔墨、技法已经锤炼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最终以极“简单”的外象表达出来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再拿四大楷书来说,或许人们只看到了他们笔画规范和结构规整的外在形象美,但其内在的笔法,结构错落与谐和的高妙处理、线质以及文化衍生内涵等却是我们普通人极难企及的,所以我们长久练习,看似很像,很了不起,但和原作一对比,立刻相形见绌。正所谓:永远被模仿,永远难超越。

雅俗共赏的作品,最难于两者同构。极雅的作品,往往远离大众,很难被普众接受;而接地气的作品,往往在专业技法及意趣认同上有欠缺。有时,普通初中级的书画作品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程度,但实质是平庸之作(正如“江湖书法”),因为只要用雅的严格标准去审查,他们就只能多俗少雅。

真正的雅,一定是源于普众又高于普众的表达,要经得住苛刻的专业人士的挑剔与责难。但它的根脉仍然源于“俗”中,没有俗,雅难活,如“水至清则无鱼”是同一个道理。“俗”也不一定就是低级,它映照的是艺术最基本的一些观念、准则。如绘画中的画得像、画得干净、色彩漂亮、有想象力、给人愉悦感或带来思考等。书法中的写得端正、整洁,协调流畅,有力感,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等等。由此观之,“俗”中也包含了大量审美底层要素,是雅无法失去的内核之一。

因此,真正的达到雅俗共赏境界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本人毕生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但非常遗憾,直至如今,仍然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天地有正道,杂然赋流形”。在当今中国人摆脱贫困,步入小康,更有闲暇;文化教育基础普遍提升;信息来源的丰富,物资文化资源获得的渠道众多;国家"文化自信”的推波助澜等等众多利好的因素,使太多人步入书画艺术的殿堂。艺术的门槛似乎极度降低,“名家、大师”遍地生,如抖音般野蛮生长。

但实则不能盲目自信。

我们始终要保持对真正艺术的敬畏,对真正艺术家的尊重与毕生追求。并不是能画几笔就是画家,能写上几笔就是书法家。真正能够给人深刻美的享受的书画作品一定是“千锤百炼出深山”的,一定是作者呕心沥血不断积累的结果。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艺术这条道路,勤奋,艰辛,天赋,以及深刻广博的大文化认知等都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必修。真正的艺术和尖端的科技一样,必要弃丑扬美 守正创新,是永远不会降低门槛的,所谓降低了门槛,只是自我的放逐或夜朗自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热爱书画,敬畏书画,提升书画,当是我余生之大业。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硬笔(中性笔)    纸本21×29cm


硬笔(中性笔)     纸本21×29cm

 


◆继承中华文化审美基因

◆坚守中国美术文化阵地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艺龙网”或"www.elongtrip.com",本文链接:http://www.elongtrip.com/index/news/id/1092.html
【艺龙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艺龙网"或"www.elongtrip.com"并附文章链接, 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 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