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7-29 15:52:50来源:艺龙网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彭建虎
我们大部分人都看过《水浒传》,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江湖图景,但很多人忽略了梁山泊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情节,那就是宋江上山后对梁山泊的彻底重塑。在宋江上梁山之前,梁山泊晁盖带领的队伍总体定性就是一群土匪,这个群体与其他土匪群体并无二致。晁盖带领的土匪群体唯一的目标就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即使“智取生辰纲”的壮举无非就是劫了个大单而已,这些本质上都是战术层面的随机行动,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规划和价值导向。其组织形态松散,生存状态被动且不可持续。若无外力介入或重大机遇,内部离心力终将导致分崩离析,遑论发展壮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我们常说,有明确战略目标且配合紧密有强大执行力的队伍叫团队,相反就是一个团伙而已。梁山泊在宋江上山前就是一个团伙,在宋江重整队伍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宋江这一重塑的本质,是将一个缺乏方向、仅具“团伙”属性的流寇组织,转变为拥有清晰“格局战略”和强大执行力的“团队”。剖析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更深刻揭示了战略格局在组织生存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宋江入主后,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为梁山泊植入了清晰的“格局战略”——接受朝廷招安,回归主流社会。它超越了简单的生存与劫掠,指向了一个具备社会合法性和发展可能性的未来。
确立了战略目标,宋江旋即着手进行系统性的组织转型和能力建设。首先是组织架构正规化,以“排兵布阵”的军团模式取代了流窜作案的小股模式。这不仅是作战形式的改变,更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跃升,明确了指挥层级、职能分工,提升了组织的整体性、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其次是核心能力锻造,以“替天行道”为旗号,不断吸纳人才、整合资源,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将梁山泊打造成一支拥有“绝对战斗实力”的武装力量。这为后续与朝廷谈判提供了关键筹码。再次是路径设计与执行,“以战促和”成为实现招安战略的核心路径。通过展示实力迫使朝廷正视,同时持续释放愿意归顺的明确信号,最终成功实现了招安目标。这一路径的选择和执行,体现了对“实力”与“姿态”辩证关系的精准把握。
当然社会大众对宋江招安策略的诟病,多源于梁山好汉最终悲剧性的结局,所以大家就会想当然认为选择招安是错误的,甚至会认为方腊给宋江提供的联合造反到底方案都比让朝廷招安强。如果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我们如何客观评价宋江选择招安的战略目标优劣?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如何保证更好的格局战略?
战略目标的定位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资源做出的客观预判,这一预判可以保证最佳目标取得最大成功概率,而不是从事后小概率结果的角度来倒推分析。“事后之明易,当事之断难。”以结果倒推决策优劣的“后见之明”是历史评价的大忌。评价一项战略决策的优劣,关键在于审视其在当时情境下的合理性、基于资源的可行性以及对团体长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我们今天对宋江带领梁山团队最终选择招安也应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分析。相反,我们不能按照结果导向分析得出,韩信就应该一直造反,甚至应该与项羽联手平分天下;更不应该从三国归晋的结果得出,诸葛亮就应该放弃北伐、放弃刘禅,直接服务曹丕,或许也就没有了后续的五胡乱华。这种分析显然不对。对宋江选择招安的评价也是如此。
先从社会情境上来说,当时北宋末年虽危机四伏,但中央政权并未崩溃,地方割据势力(如方腊)亦非稳固同盟。梁山泊作为缺乏深厚根基和广泛民意的草莽武装,其独立生存空间极其有限,持久对抗并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从资源禀赋上来说,梁山泊的核心优势在于军事战斗力和部分人才,但缺乏治国理政的体系、稳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更广泛的合法性认同。长期割据或联合造反,其资源难以支撑。
又从成员诉求上来说,回归主流社会、洗刷“草寇”污名,是绝大多数好汉(尤其是核心骨干)的深层心理需求。招安符合这一根本性诉求。
大家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水浒传》作为小说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宋江确有其人且先造反后接受招安是一段鲜活历史。这就像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每个企业家都想持续融资独立上市,但在大浪退潮的今天,大家会更喜欢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找到一个靠谱实力上市公司把自己企业并购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的种种行为皆是基于特定环境下的最优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对错之分。
生活中与事业中我们追随一个单位领袖也是一个道理,并非领袖不犯错误,而是领袖以高出常人的认知和过往成功经验做铺垫,在做出新的决策时能够取得一般决策更大的胜算或者更持久的效果。绝不能从领袖的一两个失败决策或者局部失败结果,就否定领袖的决策水平。推而广之,动物群体中追随一个头领都是一个道理。
华为的任正非曾引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名言:“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这种微光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目标。正是有这种认知,华为还是在一个中小企业的时候就能与人民大学最优秀的教师团队合作编写《华为基本法》,把企业战略上升到一个基本法的高度。联想的柳传志提出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受到知名企业家群体如蓝色光标联合创始人、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的推崇,充分说明了定战略带队伍的重要性。长征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并且是一个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长征九死一生最终成功会使陕北的过程,不仅证明了战略格局的重要性,更是在过程中锤炼了坚不可摧的红军队伍品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战略格局的认知,我们对宋江选择招安要有一种客观的正向评价,接受招安是宋江为梁山泊谋求最广泛合法性、最大生存空间和成员价值实现的“格局最优解”。悲剧结局更多源于招安后朝廷的猜忌倾轧(战术执行层面的政治风险)以及征方腊等行动的残酷消耗(战略实施中的意外代价),并不能否定招安战略本身在格局层面的合理性。要知道与宋江同属一个朝代的王安石变法,也曾受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物的拼死反对,但不影响我们今天对他们正反双方都给予积极评价。这正是我们正向评价宋江重整队伍选择招安的历史观意义。
宋江对梁山泊的重塑,是一次以“格局战略”为核心驱动的成功转型。他通过确立“招安”这一根本目标,并系统性地推进团队重构和能力建设,将梁山泊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结局悲怆,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境和资源约束下,这一战略选择体现了深刻的格局意识和领导智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它启示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洪流中,正是这份对格局的把握,定义了真正的领袖与卓越的团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格局战略的高度,决定了我们命运的广度与深度。
下一篇:六载深耕连心桥 初心如磐铸振兴